卷四三足鼎立勢第二百一十五章建國

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
四、三足鼎療第二百一十五章、建國大業…崇禎大帝一生為國為民,其建樹之多,其目光之遠大,古往今來,少有明君能匹敵。大膽收服前大順軍師李巖和大西軍張獻忠世子李定國,讓其訓練新兵,軍力大漲…開設各類軍事學校,以朝中各大名將授課,各個久考驗的士兵講述戰事應變之法。其中尤以方以智為山長的火器研究學院成績最為顯著,大明改良紅衣大炮,將數噸重的大炮改成僅一噸左右易於運行威力卻更大的神威大炮,更為以後的徵清滅寇滌訕堅實基礎…世人皆對崇禎大帝之果敢作風驚為天人,大明總設計師,是崇禎大帝頭上又一閃耀的光環……-《崇禎大帝正傳》大明崇禎十七年八月二十四,西曆1664年9月13,對於大明而言,這是一個極重要的子。

因為大明沿海各地的市舶司的奠基儀式就要開始。據市舶司司長王福的統計,在建設官署的經費上,各地的世家富豪皆是把錢不當錢的死命捐,你捐十萬兩,我捐十八萬兩,單是廣州個港口便收到捐款四百多萬兩之巨,而要求登記船隻想參加海外貿易的人就多達五十多家。

當崇禎將王福的這個奏摺遞給朝中大臣傳閲之後,朝中頓時一陣議論紛紛。戰亂時期,這些商人竟然有着如此之巨的財富,簡直是不可思議。唯有少數人知道,戰爭財才是最容易賺的。囤積糧食等資源,再低買高賣,所賺利潤可是太平世的數十倍;又或者冒殺頭之危,販賣兵器馬匹,甚至鐵料,一夜暴富也非難事。更何況沿海地區在鄭芝龍的帶領下不多不少都參與走私行當,其所積累的財富比內陸如代積累的財富還要多上幾倍,他們這次的捐款也不過是雨。這些世家富人,肯如此出錢出地來討好朝廷,看中的就是能出海貿易這種香餑餑。能出海貿易,出一趟海比在內陸開酒樓做三年的生意還要多得多。如同後世地某個國家,就是以戰爭起家,大把把的賣武器,發別人的國難財,最終一越成為超級大國。

崔慕白卻是提出異議:“啓稟皇上,讓商人獲利,國家獲税,似乎很正常。可是,大多的財富聚在少數人手裏,社會只怕會動盪不安。恐怕還要抑制一下方好。”

“哦!”崇禎一驚然後卻是一喜,想不到崔慕白這麼快就聯想到社會貧富懸殊帶來的不良後果,當真是能人“依卿所言,當如何是好?”

“臣認為,當按商品不同而提高税額。”崔慕白沉一下後道“或者限制每家出海貿易的船隻數量和出海次數。”這分明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。一旦有此限制,只怕會巧成拙。不可取。崇禎又問道:“不知諸卿對崔卿的問題還有什麼看法?不妨各抒已見。”其實,崇禎所想的卻是擴大內需,增設工廠。你出海貿易不是要貨物嗎?我就設新廠,將各地的百姓參股進來,工廠收益再分派給百姓,你出海越多,工廠收益就越多,百姓所得也就越多,即使還是趕不上出海地商人,可也大大拉少彼此之間的差距。只是合股開廠,利益當頭,得小心考證才行。

免得尾大不掉。前世地國企便是前科。

崇禎一問話。朝中諸人卻是你看我我看你。硬是説不出什麼好主意來。還是缺少經濟型人才。不過也難怪。貧富不均地現象在那國那個朝代都不可避免。實在不行還是用自己地方法吧。於是道:“諸卿回去好好想想。然後提條陳於朕。朕可承諾。誰地主意好。朕有賞。”有些關乎國家長治久安地政策。必須而讓全朝官員參與。這樣定下地策略才會更好地實施下去。少了很多阻力。國家和身為皇上地自己也輕鬆不少。

“接下來。朕想與諸卿談談學堂之事。朕想在各個學堂安算術、科技、軍事等學科。以增加大明建設所需之人才。不知諸卿有何意見與看法?”學堂是崇禎想要播下去地火種。要成為崇禎百年之後燎原地火星。使得大明之火更加旺盛。軍事。只是維護國家安定地手段。文化才是治國之本。

錢學謙第一個站了出來道:“臣有異議。算術、科技、軍事乃微末之技。耗時煩瑣之極且須勞心勞力。若是安進各個學堂。只怕會分散各個士子地力。只怕不妥!”

“哦。微末之技?”崇禎笑問道。

“那新式火槍又做何一説?若是沒有新式火槍。只怕朕還沒有信心重掌乾坤。分散力?若是士子只喜歡聖人之説。倒不可勉強。朕只取專之人。”錢學謙又道:“就算加設這些學科又當如何教授,結業後又當選拔呢?這又給吏部增加負擔。如今朝廷四處征戰,國庫空虛,再難承擔額外花費。還請皇上三思。”

“錢謙所説有理,該如何教授和選拔,是個問題。宋卿乃工部尚書,手中大把可當教諭之士;嗯,兵部當也有許多知兵的老將軍和士兵,史卿你就將閒賦在家的老兵老將都叫出來,讓他們發揮餘熱,當然了,絕不讓他們白乾,當上教諭地,皆發奉祿,由朝廷出。而錢卿久居禮部當知如何選拔,就由錢卿、宋卿和史卿三人一起商量出議程出來。

“三人齊聲應是。

“錢卿莫要少看這些所謂的微末之技。只有將他們發揚光大了,大明才能長治久安,屹立於世界前列。儘快辦妥。議程出來後,第一時間遞於朕。

“崇禎語重心長的道,”若是殿中各位諸卿也有什麼建議也可一一提出,還是那句話,凡是提出有用建議的皆可有賞。”

“曾聞秋戰國時期,百家爭鳴。朕希望大明也開創百家爭鳴之時期,不讓古人專美於前。”見得錢學謙又發言,崇禎微笑先道:“朕知諸卿所慮,乃怕百家爭鳴之時會使國人思想混亂。朕在此明言,若是為任五品以上高官,必須參加科考,否則,絕不錄用。”崔慕白與錢人聽得崇禎如此一説,這才放下心來。雖然百家爭國時代,儒、法、道、墨等著書講學,互相論戰,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,但是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烈和複雜的政治鬥爭。如果毫無顧忌的要重現百家爭鳴,大明剛剛出現地一絲生機也會給鳴掉。

既然皇上已經有着了這樣的準備,那麼不讓古人專美於前的百家爭鳴,也落在自己這些文人士子身上。雖然著説立傳成就一代宗師非是易事,但是終究有着這樣一個機會。讀書人除了修身治家平天下之外,最為熱衷的便是能夠成為一代學術大家,如宋代理學大家朱熹,或著學名傳青史,如司馬光的《資治通鑑》。

錢學謙身為禮部尚書更為折衷於這個崇禎地這個決定,立馬道:“臣必定與兩位大人一起商議,儘快遞呈與皇上。”

“如此甚好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,眾卿需多加思量。”等得眾人記下,崇禎又拋出一重磅炸彈“如今,朕尋得一名俊才,此名俊棄暗投明於朕,其勇氣其本事,皆是人中之龍。今特地替大家引見一下,以後也好共事。”話音剛落,王承恩便尖聲叫道:“傳李定國上殿。”看得李定國氣定神閒走進殿中,百官皆是大驚,此人正是張獻忠的義子。在張獻忠地四個義子孫可望、艾能奇、劉文望當中,李定國最為厲害,手中不知粘染多少大明官員的鮮血,實是百死莫屬,為何皇上還要起用此人。

“臣拜見皇上,願皇上萬歲萬萬歲!”李定國地三呼萬歲將眾人從沉思中驚醒。

還沒等崇禎反應過來,簾有數名官員站了出來齊聲道:“李定國乃是逆賊之義子,殺害朝廷官員無數,其罪當誅。

臣等懇請皇上下令將其推出午門斬罪,以警效尤。”崇禎掃眼看去,皆是四品以上的官員“哦。李定國決意投靠朝廷,此前恩怨也就一筆勾銷了。況且,他也是個知兵事之人,朝廷又正值用人之際。”

“皇上,萬萬不可。李定國必定是看到朝推大,這才見風使舵地投靠朝廷,此人必不可靠。”

“是啊。皇上,如果此次收攏李定國,下次必定又會有許多人抱有僥倖之心投靠朝廷,這些人必定使得朝廷混亂。”

“皇上,李定國乃是知兵事之人,此次前來投靠正是用了苦計。若是皇上接納於他,他又會使出離間計,離間君臣之間的情,從而達到從內部瓦解大明的可怕企圖。”

“臣等,還請皇上三思。”開始是你一言我一句,最後齊聲道。

崇禎皺起了眉頭,這些人是真心關心朝廷還是與李定國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,連朕也容得下李定國,你們卻是用放大鏡挑錯。

“眾卿家所慮極為有理。不過,朕已經考察過李定國,此人乃是誠心投靠,非是三心二意之人。你們就放心好了。”

“皇上…”

“嗯!”崇禎假意一怒道“朕意已決。眾卿休要多説,若是出了事端,就由朕來負責好了。”崇禎在南京定都施策以來,帝威隆,上幾在誓師大會之上,帝威更是達到不可思議地地步。那些站出來的官員,見得崇禎翻,紛紛閉口不再言語。

“李定國,朕封你為虎牙都尉,協助虎牙將軍李巖負責練兵之事。”崇禎又冷冷道“朕雖保你。可誰若是揭發爾不良企圖,包你即時人頭落地。”

“臣對朝廷忠心一片,豈敢辜負皇上一片苦心。臣必肝腦塗地,竭盡皚助李將軍。”李定國跪地朗聲道。

“很好。你下去吧。”崇禎揮揮手道。

“臣先行告退。”李定國起身退出去,朝英殿上皆是正五品以上的官員,他區區一個從六品的虎牙都尉是不可能有資格站於殿中。

崇禎再次開口道:“楊卿,如今朝廷在冊登記的人口數是多少?可耕地為何?”

“回皇上,除去陝西、河南、山西、四川、京師四省一隸沒有計算在內,總共一億三千四百八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四人。其中男壯丁八千六百二十萬六千零三人。”楊子榮上個月就給崇禎吩咐清點人數和可耕地,所以回答上來也是極為快速“據前截止,同樣除去上述四省一隸外,共有可耕地是13萬頃。不過,據臣計,此數據還可持續增長,因為還有不量的民湧入朝廷現在轄區,他們還會持續不斷的開墾荒地。”注:(以上數據為大概估計。)“嗯,也就是説,如今人均耕地足有一頃。”崇禎思索道“楊卿,你要注意一下,莫要過度開墾荒地。如今天氣似乎在持續乾旱,沒有水再多地耕田也是沒用。開荒之事可以放一放,你今後的重點是提高耕地的產量。對了,最好召集有經驗的老農,將那些耕作技術和如何選取優質種子地種種經驗一一錄書成冊,如《齊民要術》一般,成為一部可傳萬世的有用之書,到時發放各地縣令,以助當地。

胞田需水,水利建設也是必不可少。宋卿你多派知水利之人協助楊卿,務必將各地的江湖尤其是長江黃河等易發水患之地考查一番,凡是須開渠挖道、凡是要鞏固坦防的,皆寫成條陳直接遞送於朕,朕親自給你批。昔有大禹治水、蘇公之堤、李冰之渠,朕也要你們建一條,哦不,建無數條造千秋之的名渠名堤出來。”殿中官員不斷暗記皇上所説之言,可是皇上越説越是興奮,竟然如滔滔不絕地長江之水,有着非要淹死眾官員才肯罷休的姿態。

“説到耕作,朕又有一想法,農業採取的方式了可以變上一變。一貫的小家庭式的耕細作固然可以提高產量,但是提高也很有限。朕希望,所有農民在當地官員地組織下,實行統一的大規模地耕作,這樣就不會出現勞動力閒置地情形,也便於集體應對暴雨、大旱之類地自然災害。不知諸卿有何意見?”卑手道:“皇上的剛才所説,皆是利國利民之策。雖然瑣碎也不過一件費時之時,倒也易辦。只是建設水利,不但耗時費錢,更要大量的勞動力。如今朝廷又四處征戰,只怕國庫支撐不過來。”

“楊卿考慮的也極為有理。”崇禎想了想道“先行考察水利,以待國庫盈之時再行實施,不過,易發水患的河堤卻是不能再省。王福,建設市舶司官署所需要地銀兩並不用太多,你從中提取充入國庫以用户、工兩部所用。”

“遵旨。六個港口可得白銀1650萬兩,除去必要的費用,可以提出1300萬白銀以充盈國庫。”王福向前回道。

譁,市舶司果然是個肥得油地官衙,還沒有開始開始進行貿易,就已經有如此多的銀子。悄悄下十多萬兩白銀也夠自己吃用一輩子。可是有黑麪閻判閻應元緝查市舶司倒是難以入手,嗯,還是與市舶司司長王福多點來往才行,安自己人進去。只要閻黑麪走了,便可大肆下手。不是説,釣大魚就要放長線不?一些官員又開始起了貪念,在心中暗暗算計。

“不。”崇禎沉思一陣又道“不能將所有銀兩充於國庫。你提出700萬白銀於國庫,保留600萬銀子以備有用之處。”60兩,可是用在六大港口開設工廠作坊地運營費用啊。不然,如此多的世家爭着出海貿易,無貨可買,貿易又從何做起,這才是錢生錢地道理,等下散朝後得與王福崔慕白等人談論此事。

楊子榮臉上一笑道:“啓稟皇上,有着這700萬兩白銀支持,臣可保朝廷年年大豐收。”

“楊大人,這些銀兩可不是用全在農業之上。還有我工部的一部分。”宋應星在一旁提醒道“皇上,製造火器的鐵材已經所用無幾,最多再支撐多十多天就要用完了。”錢啊,什麼都要錢啊!崇禎聽得眉頭一皺:“朕已經讓人儘快調派鐵材過來。宋卿你也多派人勘探各地,找出礦藏出來,自己去挖。如果實在不行,你們就研究開發新地火器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

“王福,你儘快安排市舶司的建好。儘可腦旗起來。現在到處需要錢來支持各地建設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楊子榮又上前道:“方才皇上言及,所有農民在當地官員的組織下,實行統一的大規模的耕作。臣怕百姓不同意,畢竟那些田地是屬於他們的,他們是不想別人手於他們的田地。而且就算百姓肯,也怕當地官員從中貪墨。”

“楊卿,大規模耕作好處多多。你讓人多多解釋就行,如果還是不行,就先行搞試點。試點搞得好,不怕他們不答應。”崇禎現在是絞盡腦汁地給官員們指示,給他們點火,然後再讓他們在大明各地遍地開花“至於貪墨,這種事情絕不能出現。注意,當地官員只是起到組織監督作用,絕不能摻合到裏面去。若是查到誰敢貪墨,朕誅他全家。對了,馬卿,你立即起草一份臨時律法,主要針對貪墨官員的懲罰。貪墨五百兩以上革去功名,三代不能為官;貪墨一萬兩以上,抄家滅族;貪墨十萬兩以上,除了抄家滅族之外,還須刻碑立於路口以供萬民唾罵。”亂世用重典。你們不是看重名聲麼,朕就讓你們名聲掃地。看你還貪不貪!

“這?”馬士英與六部各位大佬對望了一眼道“皇上,如此刑量,只怕過重了。”

“過重?”崇禎哼了一聲道“若是他們好好為官治民,不做貪墨之事,朕又豈會為難於他們。他們貪墨便是有辱聖人,替其祖宗蒙羞,也説明朕用人不嚴。要知道他們貪墨一兩銀子便使得一家百陷入水深火熱之中,又使得十家百姓對朝艇去信心。正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。如果不落重刑,又如何對得起那些將身家命託於朝廷地百姓。”馬士英沒想到崇禎竟然説出這麼一番話,不過細心思量,皇上所説的卻是極為有理,貪墨一兩銀子便使得一家百陷入水深火熱之中,又使得十家百姓對朝艇去信心。馬士英深深一彎道:“皇上英明,臣必定嚴格照辦。”同樣的,這番話又驚得剛才還思量討好王福地官員渾身起冷汗。僅僅貪墨五百兩便要革去功名,而且三代不得為官,這代價也太大了。革去功,那是自己的恥辱,三代不得為官,那是全族地恥辱。若真是貪墨,只怕貪得銀兩也無福享受;更豈論刻碑於路口與臣一般被百姓唾罵。

“嗯,或許,官員的俸祿偏少。這樣吧,崔卿,你對現有官員進行考查,若是清廉官員,即便是政績不佳者,俸祿雙倍。若是既清廉且政績甚佳者,朕必不吝於賜賞。”聽得崇禎如此一説,崔慕白剛才與馬士英同樣地擔憂已經消去:“臣遵旨!”

“剛才朕之所言,皆是與功在當代,利在千秋之舉,眾卿須齊心努力以強盛朝廷。朕於昨晚立下一訓示,凡有功於朝廷之功臣,其身後百年,朕必讓人刻錄記事於石碑於英烈墓,以供後人瞻仰。”崇禎似乎對刻碑用上了癮,臣、貪墨之人刻碑於路口以讓百姓唾罵,為國犧牲之兵、有功進行之臣皆刻碑於英烈墓以讓後人瞻仰。這些做起來簡單,卻是緊緊抓住封建文人士子看重名聲的死,簡直是百試百靈。

有功進行之臣皆刻碑於英烈墓以讓後人瞻仰,這是何等榮耀,這可是配比傳史冊地榮耀。百官心中一陣動,熱血上湧,恨不得立即做出幾件轟轟烈烈地大事,皆是齊聲大呼:“皇上英明,臣等必竭心努力。”

“朕對諸聊很有信心,必定能完成此等建國大業。”崇禎大聲説道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借用此言,願諸卿與聯共勉之。”(6k大章,求所有票。)

大家正在读